手持灌满墨汁的注射器,边走边射出一条条墨迹,自称“射墨”书法;目不视笔,在别人拖动的宣纸上随意挥洒,被称为“盲书”……这都是近来网上流传甚广的“新式”书法视频。
作为汉字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,书法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,但近年来,“一点一世界,一画一乾坤”的书法作品却越来越令人“眼花缭乱”:倒立书法、拿头发作笔、边吼边书写。一些人写字如同作画,甚至随意涂抹、错字连篇。一些看上去远离经典和传统的“书法作品”,让普通观众直呼“欣赏不了”。而所有这些,目前都被统称为了“丑书”。
“‘丑书’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,其内涵不够稳定,概念的外延也没有清晰的边界,目前来看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。它是在一系列社会现象出现以后,社会大众逐渐形成的主要借助网络流传的一个说法。”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、硕士生导师宗成振告诉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。
他认为,目前大众所说的“丑书”,主要是指与传统主流书写方式、书写状态、书写审美追求相去甚远的书写行为和结果,甚至还包括一些非书写的行为。“目前所说的‘丑书’,并不全是书法范围的事。”
辨析看“丑书”
“所谓的‘丑书’既有在书法范畴之内进行的探索和创新,也有背离书法范围,为了吸引大众关注、提升自身知名度和影响力的‘非书法行为’。”宗成振说。
他认为,书法之所以为书法,有两点是基础:一是以汉字为书写表现对象,汉字“象形”的基本特质为书法提供了无限的表现空间和解读空间,正如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所讲的“纵横有可象者,方得谓之书矣”。“脱离了汉字,无所谓书法”;二是以毛笔为书写工具,即蔡邕所谓“惟笔软则奇怪生焉”。“所以,书法的底线归结为一句话,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。”
从这两个基本特征出发,“丑书”可以分为几类。
一类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,在书法关注和批评的范围之内。“由于审美追求上不以端庄雅正为旨归,或者借鉴了历史上并不作为主流取法对象的民间书写,笔法上丰富了毛笔的表现力,字法上解散了传统的平正聚焦的结构,从而不易被大众审美所接受。其被归结为‘丑书’,有大众审美水平所限的因素。”宗成振说,不可否认,这其中的确有对书法艺术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创新。
另一类,虽然也使用毛笔表现汉字,“但书写性消磨殆尽,表现的对象虽是汉字,但存在大幅度变异,以至于需要专门的解释才能让欣赏者明白。这一部分行为和作品处在边缘地带,也远离传统意义上书法的表现方式。”宗成振说,这需要针对具体案例进行细致辨析。
这其中,一些书写已经背离了书法艺术规律,故意以不和谐、新奇为追求。比如写“龙”字时在字中画龙头,写“竹”字时就画竹节,还有人用手以外的器官控制毛笔写字,如同“书写表演”。
书法家刘清景认为,这两种“丑书”的一个重要区别是,前者经过扎实的基本功训练,从传统中来。而后者是在基本功还不扎实的情况下一味求新求怪,“很多人功力不足,急功近利,就用这种方法来吸引眼球,换取利益。”
至于用注射器射墨之类的现象,既不用毛笔,呈现给观众的也不是汉字,而是一簇簇“看不懂”的线条。在宗成振等专家看来,或许可将其视为行为艺术,但“无法用书法的标准来衡量和品评”。
受访专家指出,后面两种情况,才是需要警惕的。
“对于社会大众而言,这种复杂局面的确不是个好事情。目前大众对书法的审美能力和认知水平比较有限,比较容易被误导。”宗成振说。
而长期从事书法教育的刘清景则认为,这尤其会对涉世不深的年轻人产生不良影响,让人“更浮躁,难以沉下心来做事。觉得这是快速成名的方法。”
“书法本身是需要沉淀的”,他强调,寻常人想写得一手好字需要下苦功夫。“坚持是最重要的,也是最难的。”
艺术创新绝非无源之水
将“丑书”视作“挑战传统、创新书法”,视作当代带有探索性质的书法作品,是书法界内一种较普遍的观点。
事实上,晋尚韵,唐尚法,宋尚意,明尚态……中国书法正是在创变中传承至今,形成了各种经典书体和书写方式,审美旨趣也并非一成不变。
但是,有一些原则却是不变的。
比如审美标准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、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、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王岳川强调:“真正的艺术是雅俗共赏的。”他说,“那种人民不认同、市场不买账的书法游戏,很快会成为时代的弃儿。”
另一个不变的是书法的规律。
“所谓书法,就是书写的规则。”刘清景解释。书写汉字、传递信息为“书”,结构严谨、法度庄严为“法”。不论是小篆、隶书,还是楷书、行书,都遵循这样的法度。即使是“纵任奔逸”的草书,也是于规章之内大开大合。
艺术创作是高度个人化的,但绝非无源之水,这个源就是书法的规则和传统。自云“我书意造本无法,点画信手烦推求”“自出新意,不践古人”的苏轼,也主张要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”。正所谓食古而化,知法而变。
“在多元价值的新时代,应该允许和鼓励创作者们充分利用不断涌现的可供取法的新材料,吸收借鉴各类艺术创作理念和方法,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。”宗成振说,但前提一定是,守住书法艺术自身的底线。“有选择地融合,而不是硬性地简单嫁接,要关注嫁接后是否成活,成活后结出的果实是不是还是书法。”
王岳川认为,书法的创新应当是“守正创新”——既回归书法本原又生发新义,“要从自己的树根长出新芽”,“一切创新必须有正的根,书法之美的最高境界是‘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’,是‘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’的天人合一。”
在宗成振看来,不论是“守正”还是“创新”,现在都亟需重视。“一方面是继承不够,不够首要是在普及层面,需要解决社会大众的基本认知和审美素养问题,再是专业人员对传统继承的深入程度。”
另一方面是创新不足。他认为,虽然目前看似形式上创新花样很多,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,但“没有找到正确合理的方向”。
宗成振强调应当“按照书法自身的规律办事”,而规律要从书法的历史中去寻找。“真正能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突破和创新还是要以回归传统、透彻理解传统为前提。站在巨人肩膀上向上提升的那一步,才是真正的发展和进步。”
书法是在书写文化
“目前书法界存在一种浮躁、焦虑的心态。”王岳川告诉记者,唯技术主义、消费主义、拜金主义、市场主义“此起彼伏”。有人过度追崇西方后现代主义,“反文化反经典反雅反美”;有人推崇书法解构论,有人提出书法和文字、文化无关;一些书法家过分强调书法技法、结构、形式、视觉冲击力,或是干脆以赚钱为目标,练书法就为了参展获奖……
“一些人只重视书法的形式技法,忘掉了书法的本意。”王岳川说,“书法和文字有关,和内容精神、和人品有关,相反书法和市场关系倒不应该太大。而今天一些人把书法和市场结合得太紧了。我倒认为,今天能卖个好价钱,未必今后在书法史上能留下名字。”
在他看来,当代书家不应只满足于技术性的创新或拓展,而应该使自己“文化化”。“书法不仅仅是写字,而是一种沟通人与我的文化载体。”他因此倡导“文化书法”,“书法的基础是文化,而不是技术;书法的终端是文而化之的君子;书法的高端代表着国家文化的软实力。”
宗成振分析认为,那些有误导性的甚至不属于书法的所谓“丑书”的盛行,既源于社会价值观多元化、书法界的浮躁、过度逐利的观念、媒体责任感淡漠、自媒体的随意性,也与几十年来书法人文传统的断裂、大众的书法素养缺失不无关系。一方面,书法实用性逐渐式微,使大众对毛笔书写的基本要求和规矩陌生;另一方面,大众书法审美能力的缺位,导致丧失基本的判断力。“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迫在眉睫,任重而道远。”
王岳川也强调书法普及的重要性。他建议,一方面,要普及书法与文化的关系,不能让大众认为书法就是夕阳红、要拿书法去获奖、去卖钱。同时,要重视书法教育,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,加强书法师资队伍建设。
事实上,近年来各地已先后将书法融入了中小学课程教材体系,编写审定书法教育教材,高考也开始加入书法相关的试题。王岳川认为,这是很好的趋势。“通过制度化的方式,让老百姓学会欣赏书法之美,树立书法文化的正确形象,在汉字文化圈当中显示东方大国的神采。”文/《瞭望》新闻周刊记者徐欧露
服务邮箱:fxckzx@163.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68681567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【2020】2423-383号 | 京ICP备1701848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-20202329
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1646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京)字第08632号
法 讯 参 考 版 权 所 有 ,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
Copyright © 2017 by www.fxck.org.cn. all rights reserved